欢迎访问《中南大学报》校报 - 中南大学  
  
第8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校 门 校 门 校 门 : : : 中 南 守 望 者 中 南 守 望 者 中 南 守 望 者

作者:□ □本报记者 杨滨玮 周一苇查看:152





  对于大多数中南学子而言,对中南的记忆往往起始于初至左家垅时映入眼帘的本部校门,也往往以与校门的最后告别画上句号。校门建成六十四年以来,除了题字的两次改变,它一如当初,迎来送走一批批中南人,也目睹着中南在这些年的成长。
在艰难中建成
1952年3月22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在湖南大学召开矿冶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宣布了中央教育部有关决定,矿冶学院正式命名为中南矿冶学院,确定了中南矿冶学院校址。当时可选的校址有两处:一是岳麓山前的二里半,临江通达,出入便利;另一处则是岳麓山后的左家垅,偏远闭塞,却有着抗战期间清华大学计划南迁时建造的几栋楼房。但对当时学校的筹建者而言,4月才开始学校的筹备工作,11月1日就要面向两千余名师生开学,筹备时间仅有7个月。时间紧迫,那两栋稍加修缮就能投入使用的和平楼和民主楼自然成为了最佳选择,中南矿冶学院的校址因此确定,历史也由此展开。“校门并不是1952年建校时建造的。”在时任学院秘书科副科长林学责的回忆中,在建校初,各类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建设是学 校的当务之急,校门的建设也因此一直被搁置。“当时左家垅偏僻荒凉,周围的住户不多,现在校门两侧的地段在当时都是水田或者山地。”因为条件艰苦,他和其他教职工一起住在南校区的两栋平房里,每天或选择徒步或选择乘坐车费五分的校车到民主楼和和平楼为学生们上课。因为学生宿舍无法容纳所有学生,民主楼的一部分教室也划作学生的寝室。在有限的建筑中,当时的“多用礼堂”(现民主楼图书馆书库)在师生的活动场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会、上课、吃饭、看电影、体育锻炼等活动都安排在了“多用礼堂”。他至今记得当时到了午餐时分,刚上完课的“多用礼堂”被整理用作食堂,地上用粉笔标号对应被划分好的学生小组,学生分组领回各自的饭菜后围作一团用餐。结束后,则赶紧收拾场地为下午的课堂做好准备。“当时尽管每个人都特别累,但是每个人都只是很简单地想着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坚持过来了。”林学责回忆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抓紧时间完善基础设施建筑。1954年8月,由陈扬仪和唐攀桂负责设计的校门开始动工建造。一个多月后,一座高9.445米、宽6.95米的校门建设完成。校门上的校牌上下两端饰有金色的小米浮雕,两侧则各是一幅人像浮雕,而居于校牌正中的“中南矿冶学院”六个字则将这座校门和中南的历史就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此校门赫然伫立于岳麓山下。到如今,校门上的题字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次发生在1985年,题字从 ‘中南矿冶学院’ 改为 ‘中南工业大学’,到2000年改为 ‘中南大学’。题字的变化历程,像是中南大学走过的历史节点。
最温暖的注视
六十年来,校门迎来送走一批批学子。对中南人而言,校门不仅是一栋建筑,同样也是他们人生中美好大学时光的见证者,注视着他们由青涩转变为成熟,也目送着他们踏上自己的征程。
  校门是一扇能看见过去的窗。2000年入学的第一天对国贸2000级的施兰冰是一个奇特的回忆。当她走进校门时,原本心中的急切、对校园的好奇很微妙地化作平静和踏实。“那一刻就觉得很骄傲,我从此就是中南人了,接下来的四年时光我可以慢慢去探索和了解这座学校。”即使是在毕业后,她也会不时回到中南看看,但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同样是注视校门,曾经自由散漫的心境已不复存在。她会想起过去的四年的大学时光和当初的自己,会想起学生食堂大厅角落处的那架钢琴、在食堂顶层观影室和朋友一起看过的电影、和室友一块生活三年的学生五舍……更重要的是,施兰冰透过校门能看见曾经的自己。“毕业后进入社会,会看见太多被生活改变的人,而每次看见校门,都会想起那个简单的自己和纯粹的大学时
光。”而那些回忆成为了施兰冰毕业后在外拼搏时心灵的慰藉,一直陪伴着她。
  校门是临行前的拥抱。临近毕业,最后的在校时光对微电子14级的林梓嘉而言显得弥足珍贵,而校门前的毕业照是他心目中对大学时光最好的告别和纪念。在过去的四年时光里,林梓嘉时常经过校门,却很少驻足停留,直到真正离别之际,才体会到门上的“中南大学”承载了他四年时光的记忆,也代表了他在中南所学到的一切。
  校门是每一天的嘱咐。因为学生工作,电气工程16级的周艺彤(化名)常常往返于本部和南校之间。她颇爱由麓山南路穿过校门的那一段路程。不仅是因为在穿过校门后所体会到的本部安宁、平和的氛围,更是因为在途经校门时她每次抬头所看见的“中南大学”四个字,不断提醒着周艺彤现在身处何方,令她体会到身为中南人的骄傲,以及对她自己、对中南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校门依旧伫立在岳麓山下,静默地注视着来往的中南学子。它既向远赴而来的新生张开怀抱,也目送着奔向远方毕业生踏上新的征程。校门下的中南故事,仍在继续。

中南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668次访问,全刊已有737359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