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大学报》校报 - 中南大学  
  
第2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成长在中南

作者:朱文婷查看:88
  长沙这座城市在我脑海中最深的印象是雨。
  淅淅沥沥地从檐角挂下,整个校区氤氲着一层薄薄的朦胧的雾气。偶尔经过五一广场那拥挤繁忙的十字路口。转脸看向窗外,被光柱映出轮廓的云层下面是声音液态状来回流动,城市的喧嚣在公交车驶过后重新愈合,形形色色的路人脸上写着喜怒哀乐,手机屏幕突然亮起,那个2018年显得格外夺目,是啊,两年了……
  记得去年回高中母校宣讲,当我看见那里一草一木,看见冬天寒风刺骨在这里自习的水房,科学馆报告厅,食堂操场,我坐过的教室,回忆便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袭来,那段时光,现在想起来恍如隔世。
  高中大概是我最不愿提起的时期,那个时候的成功很简单,成绩好就行,但是由于自己的成绩差,所以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到尘埃里,我不敢分一点点的心,我牺牲所有可以娱乐的时间,把吃饭睡觉的课余一点点缩水,病态地以为自己没有资格发言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压抑自己的个性,度过了无数个刷理综题做到懵黑夜,甚至看到表上的分针秒针突然就无声地哭起来,可是不能放弃呀,毕竟也知道只有自己是自己的希望。
  遇见中南是生命中的惊喜与不可多得的幸运,中南的建筑可能没有那么浓厚的人文底蕴,但是我喜欢这里,我觉得她让过去的我释怀,我可以和她一起长大一起进步。我不要再逼迫自己做不喜欢的物理化学,我学了曾许诺自己的新闻传媒,我向往儿时梦想的电视台。我拼了命地把原来欠自己的释放和课余交际,综合素质的发展都还给自己。来到这里之后,最大的收获,现在看来,是自信和勇气。我开始喜欢冒险和挑战,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甘于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人,觉得想要并善于表现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错。
  人生应该在两个阶段思考。一是年轻前,思考如何清醒、如何沉稳、如何勇敢创造、以及如何体验,忌懒惰胆怯;二是年轻后,思考如何沉淀、如何自由,忌消极。而正年轻的,就不要顾前瞻后,畏畏缩缩了,没有那么多机会留给自己错过,一切只是看起来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就因为觉得足够,才容易被消磨被浪费。 努力用光自己的活力,在每个经历中沉浸。
  大学之后,课程已经算得上很充实,但我依然给自己寻了许许多多的课余活动,参加了很多社团和加入学生组织。依旧睡得很少,也不是很情愿把时间慵懒地依附在美好而无聊的小事上。冷静回想,我还是太贪心了,什么都想做好,将自己置身在一个比较慌乱的状态中,这样的慌乱可能也是青春期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状态,因为不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才会迷茫,才会不断的去尝试,抉择,才会知道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并愿意为之深入了解的。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有切身经历过,才知其中滋味。
  忙碌久了也会后怕, 一是接触得越多越害怕,越怀疑自己是真的适合这些的吗?自己的思想越来越贫瘠,喜欢被动地接受 ,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 ,阅读面类型形式太单薄 ,静不下心地系统地专心地全情投入地去理解去感悟。不停地参加各项活动,比赛 ,见面会 ,面试 ,潜意识竟然把参加活动的数量拿来权衡生活的意义,是我弄错了, 就像一片海岸线, 我努力让自己看见更远方的海,开阔了视野 ,大呼眼前多美的景色。自己却甚至没有一艘小船, 没有划桨的力气去到达。那么,不是横向的开拓而应是纵向的延伸吧。
  大一的下学期,更多的意识到,大学更应该是你汲取知识的地方,断不该浅尝辄止,记得对王瑶先生的人物传记中一段话印象深刻,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对来到中南之后接近两年的心路历程梳理了一遍。一所大学,一座城市的地貌,建筑,历史,人文,都在你与她的相逢间反复描摹。如同某个结痂一样,留下的印记久久无法抹去。而对中南想说的话,绵长赘余但是又好像一切都在不言中:
  “她挽着衣袖/偶然回眸里盛着/一捧星光,是玉带河流经过/倒映着岳麓/最明净的凝望,本部的亭榭/南校的荷塘/落着叶微黄,她/独坐在桐梓坡/角落里/勾勒着遥远的远方。”

中南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5859次访问,全刊已有737072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