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大学报》校报 - 中南大学  
  
第597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熊 绍 辉 : 重 拾 梦 想 , 从 “ 心 ” 出 发

作者:□本 报 记 者 王 栩 君查看:228





  中南大学2019年大学生年度人物的答辩现场,有机化学专业17级博士熊绍辉用“从失去一个梦想到捡起一个梦想”形容自己重返校园、回归科研工作的心路。
  2013年,硕士毕业的熊绍辉因为某些现实因素选择了直接就业,进入到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东阳光药)工作。然而,在研究领域继续深造的愿望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在他心里始终未曾熄灭。在步入职场的第四年,经过反复思量后,熊绍辉在家人的支持下,辞去了优厚的工作,重返大学校园,重返心心念念的实验室,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重新拾起他的以科研报国的梦想。
  令科研逐梦路一度中断的四年时光,对熊绍辉来说,也是一笔宝贵财富。四年的缺席,使熊绍辉倍加珍惜待在实验室里的时间。用什么样的价值观给事物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令他甘于沉浸在实验、数据和论文之中。从入学开始,他就积极投入到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向师长请教学术问题,及时“补课”;每日早出晚归,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勤钻研、攻难关;产出一篇论文,需要反反复复多遍的修改中精炼文字,培养学术思维。
  从勤思善学中,熊绍辉不断汲取着前进动力。入学不到三年,他获得了中南大学拔尖博士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共六项奖学金。此外,他参与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达7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8.5。其中,自然指数期刊1篇,以粉体材料放射性碘吸附研究为主题,并因立意和性能新颖作为封面邀请刊印。这项研究能够对粉体材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有效捕捉以实现对粉体材料的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少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得到了目前在全球仅有82本、影响力巨大的自然指数期刊的肯定。
  也正因为四年工作的经验积累,熊绍辉的科研之路从一开始就没有被拘于学术“象牙塔”之内。在企业工作期间,在一项新药的有机合成研发过程中,熊绍辉和团队通过多次努力达到了药品浓度要求,却无法去除因中间体的色素的引入导致的最终产品的颜色,达不到国际的行业标准则无法得到成功验收。面对实验的瓶颈和上层的压力,熊绍辉和团队工作人员改变思路,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最终选择另一实验路径在后一步进行颜色分离,最终实现了新药的研发,将其应用于临床领域,该项目并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资助(资助金额1.2亿元)。截至今年,熊绍辉共拥有国际专利3项、中文专利13项。
  从校园到社会再到重返校园,从知识性的学习转入科研性的研究,熊绍辉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利用所学服务社会?怀着思考,他开始了科研项目的探索。
  项目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重要载体。入学之初,熊绍辉把研究方向定为吸附分离。出于想深入研究该问题和响应国家降能耗的号召的目的,聚焦研发绿色环保型的膜分离技术。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调研文献数据、确认研究的可行性和社会价值再进行仪器的搭建组装和正式的实验与数据采集,熊绍辉已经夜以继日地为此工作了一年多了。他欣慰地说“如今这个实验已经慢慢上路了”。由他主持的“原位生长法构筑可弯曲的自支撑三嗪基共价有机框架薄膜(COFsMs)及CO2/H2分离”项目获得了湖南省重点项目资助,其中提出的膜分离技术成本低、能耗低、可操作性强,有的使用寿命能达到3年以上,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益处颇多。其团队工作获得了2019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在一次企业回访中,一位企业家同熊绍辉说道使用膜分离技术可以每年为企业的生产节约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的成本。除此之外,熊绍辉还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产学研合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对熊绍辉来说,科学强国、技术兴邦就是他肩上的使命。他深知,面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责任,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个人的力量还不够。他希望,未来能在高校里从事科研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科研人才,把科研报国的初心传递下去。

中南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4913次访问,全刊已有736905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