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大学报》校报 - 中南大学  
  
第584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守正” 与 “创新” : 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坚持的辩证法

作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吴争春查看:265



  3 月 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的“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和“八个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我认为,贯穿在讲话中的主线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守正创新。


       “守正”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与归宿

       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不能突破“守正”的底线。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划出了底线,点明了方法。其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既要阐释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背后的学理逻辑,又要防止脱离政治为学术而学术的信马由缰倾向。其二,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建设性是教学内容上要“立”,要从正面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性是教学内容上要“破”,要勇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有立有破,思政课教学才更有说服力。其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在具体做法方面则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其次,思政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不能偏离“守正”的目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局面方兴未艾,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在改革创新中也出现了一些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现象。例如:在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出现了盲目追逐技术装备、过多依赖技术手段、过度沉迷技术景观等异化现象。错把使用信息技术当成了教学目标,不仅不能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课的辅助作用,反而会使思政课教学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技术中迷失方向。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守正创新”,即: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的出发,恰当使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避免本末倒置。

       “创新”是思政课更好实现“守正”目标的方法和路径

       首先,创新思维是更好实现“守正”目标的观念前提。“守正”绝不等于“守旧”。思维僵化,固守传统,不是真正的“守正”,也无法更好地实现思政课“守正”的根本目的。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明者因时而变,智者因势而新。高校思政课需要与时俱进,革新教学理念,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把脉学生需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方能守住“阵地”,守好“阵地”。
  其次,革新手段是更好实现“守正”目标的有效方法。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方法、途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已深刻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新时代,在对待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问题上,与滥用技术同时存在的另一种错误倾向是拒绝尝试新媒体新技术,固守传统教学方式。实质上,用还是不用新媒体、新技术首先是观念问题、思维问题、态度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手段问题,不用新媒体、新技术,至少就缺少了一种展示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手段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可行方法。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辩证地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只有坚持“守正”的原则和立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才有明确的底线和正确的方向;惟有不断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能更好地担当起坚守正道、传播正能量、守好主阵地的教育使命。


中南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3037次访问,全刊已有737095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