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大学报》校报 - 中南大学  
  
第12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王续燃—— “点火柴” 的小姑娘

作者:□张琪 陈嘉浩查看:174




  王续燃今年18岁,距离她踏进中南大学外语院大门仅一年。一年的时间,学习之余她只专注于两件事,一是参加各种辩论演讲主持比赛,不断增强自己的语言功底;二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深入湘西村落支教。这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行为实际上都指向了她的同一个心愿——传播奉献精神,温暖世间寒夜。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开学伊始,王续燃登上了湖南娱乐青年脱口秀节目 《第一粒扣子》 的舞台,作为青年代表,她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自己是如何系好人生中“公益”这粒扣子的。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与公益触电,发生在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得知小区里患有尿毒症的夏萍姐姐生活不如意后,王续燃深夜辗转反侧,满腔炙热的情感奈何不了能力所限,就像窗外漆黑夜幕笼罩下的那轮缺月,本就微弱之光更显得黯淡。当又一片乌云再一次遮住月光时,王续燃下定决心放手一搏。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忙着写文案,发贴吧,拉好友,短短半天时间为夏萍筹集到1500元善款。“我忘不了那天有个同学对我说的话,是她让我坚信即使是再微小的执着都有存在的价值。”王续燃说,“我收到一个女生的消息,一个初中时全班都认为她是问题少女的女生,她跟我说,她觉得我做的是对的!”
  当王续燃把这些钱交给夏萍时,夏萍激动得说不出话。直到今天,她们还互相保持着联系,她有时会向她抱怨治疗的艰辛,她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向她诉说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就像暗夜跋涉的行人,彼此互相擦亮火柴温暖对方。
点燃爱和奉献的火苗
  从八岁开始,王续燃就热衷于公益,每年都会捐赠一定数量的图书,衣服给山区的孩子,只因镌刻在记忆深处的那一双手。
  “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呢?皲裂,流脓,强劳力下翻卷的指甲盖下满是泥土,那是中国人们解放军的手,那是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救命的手啊!”王续燃动情地说,出生于四川的她,八岁时也曾经历过那场灾难。“一个多月都不能回家,睡在大马路上,睡觉前会在头旁放一个装水的倒置矿泉水瓶,瓶子一倒就说明余震来了。”
  八岁,本来天真烂漫的她第一次听到死亡、灾难、痛苦这种灰色调的词语,但同时,她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帮助的力量。她知道了解放军奋力刨挖就有可能搜救到一条鲜活的生命,她知道了许多从外地赶来的普通人对着血站说“够吗,要不再抽一点”的背后可能会有一个伤员因失血过多而休克,而血袋成了救命的良药。她带着精心挑选的百合花欢送解放军战士,看到了那双直到现在还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手。“爱是一面回音壁,你们给予我,我也会回赠给你们。”八岁,天灾无情,却在王续燃心底点燃了一丝爱和奉献的火苗。
善心不忘善行
大一结束,当同学们陆续踏上暑假返程的列车时,王续燃选择走进湘西小村支教。“我想带着我学到的东西去做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她说,“于是一听到中南大学茶花村支教团的这个活动,我马上报了名,家里人都很支持我。”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王续燃和她的团队一直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村里的学堂没有宿舍,她们就睡在一栋烂尾楼里,铺一张草席当床,捡一些废旧建材搭桌。村里没有集市,她们就穿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赶到镇上购买十几个人的吃食。当被问到“不能搭车吗”的时候,王续燃笑了:“我们是去当老师的,又不是去体验农家乐的,哪有老师坐车,学生走路的道理?”一个月的相处,孩子们真的把她们当成了朋友,她们也真的体会到了肩上承载的担子。“我记得有一次有个同学没来上课,我们慌了,马上去家访,才知道他每天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每天早晨奶奶都会早早起床做好一天的吃食放在他上学的背篓里。”王续燃说,“当时我们坐在院子里,看着背已佝偻的奶奶和因为做错事垂头丧气的学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偷懒的,这事怎么能怪得了他。
  支教结束,回到学校,王续燃经常会跟孩子们通电话。孩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你在哪里呀?你那里有什么?我想看看!湘西小村孩子生活的世界,只要太阳一下山,周围就是黯淡的,而像王续燃这样的青年学生,就像一根根火柴,用自己微弱的光,汇聚积攒,照亮通往村外的路。
  “她真的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人,经常逗我们开心。”说起王续燃,外语院16级陈同学语气里都透着一股轻快。当一个人充满正能量,那么必定会感染她身边的人,王续燃就是这样。被问到未来的理想时,外语系的她却说想学法律,“我始终觉得我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想学到更多,去伸张正义,去帮助别人。”卖火柴的小姑娘,想点燃自己的火柴,然后再用它点燃千万根火柴,去温暖世间寒夜。
u

中南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937次访问,全刊已有7373776次访问